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7-15 23:55: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3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西政办发〔2006〕77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为了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行为,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西双版纳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六年七月十三日

西双版纳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和《云南省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者过失,作出的违法或者明显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不作为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本州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事实求是、遵循权责一致、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负责承办本级政府、本机关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具体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案件进行立案审查;

(二)对已立案的案件进行调查、审理;

(三)拟订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

(四)执行和监督执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决定书;

(五)拟定应当由监察、人事任免机关、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移送书;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监察、人事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追究工作情况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范围,作为工作目标管理和岗位考核的内容。



第二章 过错行为

第七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违法并造成下列危害后果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引起群众举报、投诉,被上级机关依法撤销的;

(二)造成群众集体性上访,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造成行政赔偿后果的;

(四)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

第八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不依法报送备案或者不按时报送备案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第九条 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的下列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擅自设定行政许可项目,或者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许可的事项、依据、范围、条件、数量、程序、期限、需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监督电话在办公场所公示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不予许可或者未在法定的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在受理、审查、决定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五)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六)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责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七)违反规定,未经招标、拍卖或者考试,或者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考试成绩择优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八)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且能够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但实施机关不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九)未在法定期限内送达行政许可批文或证书的;

(十)行政许可机关依法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决定,依法应当补偿而不补偿被许可人的,或者违法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决定的;

(十一)监督检查时,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

(十二)违反规定增设许可条件的;

(十三)无法定依据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十四)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行政许可,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延迟办理,或者办理完毕后应当及时移交其他部门而不及时移交的,或者故意拖延移交的;

(十五)将行政许可违法委托给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的;

(十六)违反行政许可其他规定,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条 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的下列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处罚依据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擅自设定行政处罚或者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指派、委托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组织、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重复罚款的;

(五)违反罚缴分离规定,擅自收取罚款的;

(六)对当事人进行罚款、没收财物的处罚不开具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七)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

(八)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九)未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十)依法应当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十一)实施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

(十二)其他违反行政处罚规定的。

第十一条 在实施行政征收、征用过程中的下列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法定职权实施征收、征用的;

(二)擅自设立征收、征用项目,或者擅自改变征收、征用范围和标准的;

(三)未按法定程序实施征收、征用的;

(四)其他违反征收、征用规定的。

第十二条 在实施行政检查过程中的下列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法定职权实施行政检查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检查的;

(三)以非正当目的实施行政检查的;

(四)不按法定程序、时限实施行政检查的;

(五)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的;

(六)隐瞒、包庇、袒护、纵容违法行为的;

(七)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三条 在实施行政强制过程中的下列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职权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强制的;

(二)无法定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强制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强制的;

(四)擅自使用、丢失、损毁被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强制规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四条 在实施行政确认过程中的下列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无法定职权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确认的;

(二)无法定事实依据实施行政确认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确认的;

(四)其他违反行政确认规定的。

第十五条 在实施其他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下列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履行非法定义务的;

(二)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

(三)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接受无法定依据的指定服务,或者购买无法定依据的指定商品的;

(四)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违法执法行为的;

(五)违反有关规定,截留、私分、挪用依法收取的费用、罚没款、征收款,截留、私分、使用、损毁被没收、征收、征用财物的;

(六)其他超越法定职权乱作为的。

第十六条 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下列不作为行为,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依法应当履行或者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请求,拒绝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特定义务的;

(二)拒绝、拖延执行上级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或者不全面履行法定义务的;

(四)不依法给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赔偿、行政救济、行政补偿、行政给付的;

(五)依法应当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出具凭证而未出具的;

(六)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第三章 过错责任追究形式

第十七条 对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者其他危害后果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承担的行政执法责任包括:

(一)责令自行纠正或者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

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追究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承担的行政执法责任包括:

(一)诫免谈话或者责令书面检讨;

(二)通报批评;

(三)暂扣行政执法证件;

(四)责令离岗培训;

(五)调离执法岗位;

(六)取消执法资格。

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追究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发生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对行政执法人员按下列情形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审核、批准而擅自作出的,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二)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三)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内容实施的,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四)承办人因过失提出错误意见,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按所起作用大小追究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五) 审核人不采纳或者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按照审核人意见批准的,按所起作用大小追究审核人、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六)审核人未报请批准而直接作出错误决定的,追究审核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七)批准人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或者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错误决定的,追究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二十一条 经行政执法机关集体讨论决定作出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其他参与讨论的领导人也要追究一定的过错责任。

第二十二条 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执法、集中执法活动中发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执行后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由上级承担相应责任;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明知行政执法行为错误,但不及时制止、停止或者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

(二)一年内发生三次以上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或者两次以上被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仍然发生同一性质、同一种类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

(三)干扰、阻碍、抗拒对其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四)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或者责任追究承办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二十五条 对共同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发生具有辅助或者次要作用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比照对该行为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主要作用的行政执法人员从轻或者减轻追究。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发现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可以不追究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采取的补救措施,未能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

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因不可抗力发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二)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发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三)因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过错造成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四)其他依法不应承担行政执法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八条 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情节、危害后果显著轻微的,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二十九条 根据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可以给予下列形式的处理:

(一)情节轻微、危害后果不大的,诫免谈话或者责令书面检讨;

(二)情节轻微,社会影响较大的,通报批评;

(三)情节严重,危害后果较大的,暂扣行政执法证件或者责令离岗培训;

(四)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危害后果巨大的,调离执法岗位并取消执法资格。

行政执法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可以视情况按照前款规定形式处理。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责任机关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者取消评比先进资格并追究该机关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一)一年内行政执法人员5%被上级机关追究责任的;

(二)一年内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60%的案件被确认违法或者撤销的;

(三)在外部评议中群众满意度较低的;

(四)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不合格的。

第三十一条 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直接责任人,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 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以上直至开除处分。

(二)对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责任人,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大过以上至撤职处分。

(三)对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责任人,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



第四章 过错责任追究程序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对本级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进行追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执法机构和垂直管理的下一级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进行追究。

第三十三条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由其上一级主管机关追究。

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后,委托机关再依照本办法追究。

第三十四条 上级行政机关对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责任案件,可以直接予以追究。

第三十五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自收到署名的投诉、举报、控告等有关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

经审查需要追究有关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应当立案调查。对不符合受理规定决定不立案调查的,应当告知投诉人、举报人、控告人不立案调查的理由。

上级行政机关或者人大、政协等有关监督机关要求调查处理的,应当立案调查。

第三十六条 责任追究机关法制机构在立案调查中,对涉嫌违纪或者犯罪的案件应当移送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七条 调查工作应当由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构的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第三十八条 被调查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调查,如实说明被调查的行政执法行为的有关情况。

第三十九条 行政执法过错追究机构及调查人员可以向有关知情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进行调查。

第四十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构承办工作的有关人员与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具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原因的,应当回避。

第四十一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在作出追究决定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第四十二条 根据调查结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在30日内作出以下决定或认定: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作出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二)虽有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但具有本办法规定的免责情形的,作出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三)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实充分的,作出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四)没有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作出没有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认定;

(五)应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作出移送有关机关处理的决定。

第四十三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作出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时,应当制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行政执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认定;

(四)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依据;

(五)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的处理决定;

(六)不服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的申诉途径、期限和方式;

(七)作出决定的机关和日期。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必须盖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案件的当事人不服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作出的有关决定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作出决定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责任追究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上一级行政机关应当自接到书面申诉材料之日起60日内作出审查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第四十五条 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一经确认后,责任追究机关可以签发责令限期纠正令,责任机关及其责任人员应当自行纠正错误;拒不纠正的,对责任机关负责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 责任追究决定作出后,由责任追究机关执行或者监督执行。责任机关或者责任人不按决定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关法制机构应当责令其执行。接到责令执行通知书而拒不执行的,对责任机关负责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 新闻单位可以对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案件进行舆论监督,对有错不纠、拒不接受监督的典刑案例,予以公开曝光。

第四十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本机关发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不按规定调查处理的,上级行政执法机关、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和监察机关可以责令调查处理。接到责令调查处理的通知后,拒不执行的,追究该机关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四十九条 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处于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究时效从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终了之时起计算。

法律、法规对追究时效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造成社会恶劣影响,或者严重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确有必要予以追究的,不受追究时效限制。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县(市)人民政府和州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照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的具体运用问题由州政府法制办公室负

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以来,工商部门应该对哪些无照经营进行监管,因为权威机构没有明确的解释,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无照经营监管缺位也成为在某些事故发生以后工商干部被问责的主要原因。那么,工商部门应该对哪些无照经营进行监管呢?本文作者从词义解释的角度,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及第十四条进行解读,来明确工商部门在无照经营监管中的界限。

一、目前工商部门对无照经营案件处罚的意见

目前,工商部门对无照经营案件处罚的意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意见:所有无照经营案件,工商部门都有处罚权。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五种违法行为构成了无照经营的全部,而该条又明确规定这些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所以工商部门对所有无照经营案件都有管辖权。但是,该条规定也规定了工商部门在对所有无照经营案件进行处罚时,不得违反一事不再罚的行政处罚原则。

另一种意见:并不是无照经营案件,工商部门都有处罚权。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五种违法行为虽然构成了无照经营的全部,但该法第四条第二款同时也规定公安等许可审批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第一款第一项无照经营行为和第五项违法经营行为予以查处。且该法第十四条第二款也规定,“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因此,工商部门在对该法第四条规定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如果发现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已经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违法行为予以查处的,工商部门将不再对违法行为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另外,其他法律、法规已经规定应该由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处罚的,工商部门也将不再对违法行为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

以上两种意见,虽然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误解了监管与处罚的关系。对所有无照经营行为进行监管是《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赋予工商部门的职权,但并不是说工商部门对所有无照经营行为都有权进行处罚。

二、查处的词义解释

“查处”,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查明罪状或错误,加以惩处。同“查办”。查办即调查处理。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将“查处”与“处罚”相混淆。从百度百科的解释可以看出,“查处”程序中包括“处罚”,“处罚”只是“查处”整个程序中的一部分。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下列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前款第(一)项、第(五)项规定的行为,公安……亦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予以查处。……”。这一条表明,工商部门对五种违法行为都有查处权,但并不是说工商部门对五种违法行为都有处罚权,因为该条第二款规定了其他许可审批部门也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第一项无照经营行为和第五项违法经营行为予以查处。因此,工商部门对该条第一款第一、五项规定的行为的查处权表现更多的应该是调查权,只有对该条第一款规定的第二、三、四项无照经营行为进行处理时,工商部门才有完整的查处权,包括处罚权。

三、工商部门在无照经营监管中的界限探究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四个统一”中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要求,我们工商部门在无照经营监管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积极履行职责,做到监管不缺位、不越位,不滥用监管职权,不渎职。

第一,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二、三、四项规定的三种无照经营行为,基层工商监管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应该根据违法行为情节的轻重,依据该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对于触犯刑律的,在查清案件事实后,依据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依法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另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国家关于食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职权的规定以及第二十九条关于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的规定,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和监管工作,因此,工商部门在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食品时,应该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关于法律转致的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在查处有证无照经营食品时,应该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一、五项规定的除无证无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外的违法经营行为,基层工商监管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应该积极行使《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赋予的调查权,调查取证。在查清违法行为具体情况后,依据该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法律转致的规定,将案卷材料移交相关许可审批部门,由相关许可审批部门进行处罚,同时协助相关许可审批部门做好工作,并做好案件材料的归档保管工作。
               浅分析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北安市人民法院--刘宇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必然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和更改,是在南北矛盾—交锋—磋商—妥协—合作—协调—新的矛盾中曲折行进的。如何扩大和加强众多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事务的发言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有关的“国际游戏规则”或行为规范制定得更加公平合理,从而更能促进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面临这一客观需求,国际经济法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一)国际经济法调整范围不断扩大  
以前,国际法很少涉及和调整各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因此人们在谈到国际法某个经济案件的适用时,经常发现没有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WTO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已十分广泛,甚至已涉及到成员方的国内经济活动。例如,服务业是否开放,开放的程度如何,是国内管辖事项,而现在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业的自由化也予以规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各地区经济互赖性增强,这种国际法调整各国国内经济活动的趋势定会不断增强,国际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国际经济法的统一趋势明显加强  
调整相关经济活动的国际法规则与国内法规则基本趋同化。一方面,处理各种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加、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实体法统一化最为显著的范例就是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  
另一方面,在民商事法律规范方面,有关的国内规范与国际法规范也日趋统一,例如,商业秘密是否知识产权问题,以前在理论上和各国实践上都不一致,WTO的TRIPS协议明确将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从而使这一问题不再村有争议,在此情况下,人为地把调整某一经济关系的内容相同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割裂分离成为两个部门是没有意义的。  
(三)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融合日趋加深  
国际公约是国际经济法的主要渊源,其制定一般是由几个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谈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某一国家或集团的谈判实力越强,谈判技巧越高,其国内法律对国际公约的影响就越大,同时国际公约又会对成员的国内法产生反作用。不管是两大法系国内货物买卖法和合同法对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1994年《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影响。还是《巴黎公约》、《尼泊尔公约》、《马德里公约》对各国知识产权法的反作用,都显示出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发展正呈现出日益融合的迹象。(四)国际经济法律规范越来越有普遍使用性和权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的地位显得突出起来。例如,GATT以前主要调整货物贸易问题,没有涉及到投资、服务贸易、金融交易等领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主要调整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不涉及金融服务贸易问题;关于投资方面甚至没有一部实体法的公约。因此,调整这些经济贸易主要是依靠国内法规范。然而,WTO体制的产生改变了这种状况,WTO规则已广泛涉及到贸易、投资、金融等交易领域,并对各成员方具有约束力。WTO及其规则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  
(五)国际经济法对缩小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的作用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受国家综合实力的制约,因此在制定“国际游戏规则”方面必然处于劣势。在不公平的国际政治、法律和经济格局中,南北方国家贫富差距日趋扩大,南北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将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南北双方必须面对现实,调整、充实和提高“国际游戏规则”来协调和约束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以求国际经济的有序运转,促进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